贺年与拜年的规矩次序 各个朝代的拜年风俗

更新于:2024-07-17 12:13:09

贺年与拜年的规矩次序

年节通过仪式展示了送旧迎新的过程,严肃地送与愉快地迎是一个前后衔接、相互依赖的过程,旧年死了,新年才生。拜年庆贺是传统社会上下普遍的新年仪式,人们在通过旧年之后,重新获得生活时间,以相互礼拜的方式,庆贺新生。

中国传统社会君臣百姓拜年有一定的规矩与次序。从朝廷来说,沿袭上古告朔之礼,元日举行盛大朝会,皇帝接受文武百官朝贺,是汉朝以来就有的时间政治传统。君臣度过年节之后,重新归于政治秩序之中,并以臣僚拜贺的方式再次确定君臣之义。因此官方重视新年团拜,它是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。就民间家庭拜年次序来说,先拜神灵,次拜祖先,再拜长辈、尊辈,然后家内成员互拜。汉代《四民月令》记载,在正日祭祀之后,家人依次列坐先祖之前,各上椒酒于其家长,称觞举寿,欣欣如也。然后拜贺宗族兄弟、乡党耆老等。拜年庆贺的家庭仪式历代相沿,唐宋人往来拜节,明清拜年贺节风气更浓。

清晨迎来新年后,接着是贺年、拜年。顺序是先家内,后家外。明代京师元日后,上自朝官,下至庶人,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,谓之拜年(陆容《菽园杂记》卷五)。明代京城拜年有两种形式:

一种是见面跪拜。如果人们在路上见到亲友也会下车,在路中叩头拜年。明北京宛平人,晨起由家长率家人奴仆,拜天地、祖先,给上辈祝寿,然后互拜。并用三牲熟食祭祀,纸钱供于祖先牌位前。然后打扮出门给亲戚朋友拜年。士庶人等向亲友拜年,多是实心实意。

另一种拜年是一种虚套的礼仪形式。明朝中期京师有所谓望门投帖之俗。一些朝官之间的往来,讲求礼仪形式,如东西长安街,朝官居住最多。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,望门投帖;有不下马,或不至其门,令人送门帖者。(《菽园杂记》卷五)门帖,类似今天的贺年卡,据说宋代就开始送节日贺卡。宋人周密在《癸辛杂识》中说: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,每以束刺签名于上,使一仆遍投之,俗以为常。

各个朝代的拜年风俗

明代杭州特别重视元旦,今海内士庶咸重岁首,而庆拜往还,举酒相祝,惟吾杭最盛。当时有谚曰:老子回头,不觉重添一岁;孩童拍手,喜得又遇新年。可见民间年节老少欢愉情景。(张瀚《松窗梦语》卷七时序纪)有一首小词道尽明代杭州民间元旦风俗:

接得灶神天未晓,爆仗喧喧,催要开门早。新褙钟馗先挂了,大红春帖销金好。

炉烧苍术香缭绕,黄纸神牌,上写天尊号。烧得纸灰都不扫,斜日半街人醉倒。清中期,北京人贺年、拜年之俗,沿袭明代。清晨,士民之家,着新衣冠,肃佩带,祭神祀祖,焚烧纸钱,阖家团拜后,出门拜年贺节。有具柬贺节,有登门揖拜。晚清接神之后,自王公以及百官,均入朝朝贺。然后,百官走谒亲友,谓之道新喜。亲者登堂,疏者投刺,道路人员往来交错,真有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之盛。(《燕京岁时记》)

清代苏州贺年、拜年习俗,《清嘉录》记载甚详。放过开门炮,就是拜年。男女按辈分给家长拜年之后,由长者率家人晚辈出门拜谒邻居亲友,也有的指派子弟代家长前往庆贺,谓之拜年。就是终年没有往来的,这时也互相往拜于门。人家在门首设一记事簿,专记拜年客姓名,这种记事本,号为门簿。当时还有飞帖拜年的习俗,家长大多并不登门拜年,而是让仆人将拜年红帖送到亲戚朋友家,回拜的人同样遣仆人送帖,这种往来送帖拜年的习俗,称为飞帖。人们为了接帖方便,新年时就在门上黏一个红纸袋,写上接福二字,或者称为代僮。拜年帖,在清初为古简,康熙中,则换成红单,只书某人拜贺。拜年的时间一般不得过初十,过了初十,就有慢待的意思。丧家拜年要迟五天开始,否则就是不知礼数。

旧时拜年强调家族关系,拜年的过程就是家族关系的强化过程。江西东乡横路何氏宗族每年正月初一都要进行团拜。团拜并不仅仅限于一个族院,而是在整个横路何氏宗族中进行。团拜按照宗谱中记录的长幼顺序递进,即晚辈向长辈拜年,小房向大房拜年。

结语:以上是小编整理的贺年与拜年的规矩次序,各个朝代的拜年风俗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

上一篇 2024年母亲节还有几天到来?母亲节是为了纪念谁? 下一篇 2024年双春年是什么时候?双春年禁忌有哪些?